咨 询 预 约 在线评估

比同龄孩子说话晚,怎么办

2017-08-24  东方启音  浏览:9504

  前段时间一位粉丝很着急的问:孩子2岁半了,还不会叫爸爸妈妈,怎么办?

  不久,一位老乡也有同样的困惑:我女儿跟你家老二一样大,可是你女儿都会说这么多话了,我们还只会说两个字的单词,是不是有语言障碍?

比同龄孩子说话晚,怎么办

  关于孩子说话的问题,我们可能都听过这样的说法:

  每个孩子发展水平不一样,没有可比性,顺其自然就好了;

  我们家的也说得晚,但是突然有一天就会说很多话了,别担心,她想说的时候自己就会说了;

  别着急,说话比你们晚的孩子还多的是;

  ......

  听到这样的安慰,心理瞬间舒服多了。可是,这种舒服只是暂时的,一旦没有人在旁边安慰,看到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孩子之间的差距,内心的焦虑又会涌起。这种感觉,就像吸鸦片一样,吸的时候很舒服,不吸的时候会很难受。

 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《北大学霸痛哭:劝告中国父母,分数不是目的!》,引发了许多争论,有家长说:你已经是北大学霸,当然站着说话不腰疼,如果你成绩不好,还会有这样的底气吗?

  是的,如果是自己的孩子“与众不同”,我们还能如此淡定的说这些安慰的话吗?

  晚点说话又怎么样?试想一下:

  如果孩子语言发育太滞后,总是没法与同龄人沟通,没法融入集体中,那么,他会不会自卑?

  如果孩子因为语言表达的欠缺,而总用肢体与人沟通,被误认为有暴力行为,会不会从此影响他的人生轨迹?

  如果孩子的“与众不同”,总是让家长焦虑不已,家长的这种焦虑又是否会传递给孩子?

  ......

  这些问题,也许我们都会担心;而这种担心, 是别人一两句安慰就能解决的吗?

  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:孩子在家里的时候觉得一切正常,一旦把自己孩子跟其他孩子摆放一起,就看到了差距,看出问题。于是,也就开始焦虑了。

  是的,每个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不一样,所以,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也会有差异。

  但是,孩子真的是到了该说话的年龄,自然而然就学会吗?

  孩子自然而然就学会说话吗?看看这两个故事:

  故事1:

  1920年,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城,人们发现一到晚上,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"像人的怪物"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。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,才发现这两个怪物,原来是狼孩。

  狼孩刚被发现时,生活习性与狼一样;用四肢行走;白天睡觉,晚上出来活动,怕火、光和水;只知道饿了找吃的,吃饱了就睡;不吃素食而要吃肉(不用手拿,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);不会讲话,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。狼孩经过7年的教育,才掌握45个词,勉强地学会几句话,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。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,但其智力只相当3、4岁的孩子。

  故事2:

  一批医生和心理学教授前往肯尼亚首都内罗毕,去研究一个曾在猴群中生活过的男孩。

  这个男孩是布隆迪的一些村民发现的。发现时,他全身赤裸,身体大部分长着毛,用四肢爬行、跳跃。村民们经过一段紧张的追赶,才把他抓住。

  在被发现后的一段时间内,他学习了两脚行走,由于回到人类中生活,性情也变得温顺了。但是,他至今还不会说话。起初他只吃香蕉,慢慢地他已习惯吃人们所吃的各种食物。

  专家们经过对狼孩的观察和研究得出:人类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天赋的,直立行走和言语也并非天生的本能。所有这些都是后天社会实践和劳动的产物。

  所谓的顺其自然,不是放任不管孩子的成长,确实应该顺其自然,但是顺其自然并不代表放任不管,而是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,给孩子提供适合她成长的环境。

  0-6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,孩子从刚出生不会说话;到注意成人的语言表达,开始关注成人说话时的口形;再到学着发音,把不同的的语音和所代表的对象联系到一起;再到会准确发声,会说字、词、短语,最后能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。这个过程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,需要一个适合的语言发展环境。

  我们成人总是以为孩子说话根本不用教,自然而然地就能学会,实际上孩子说话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,通过对家长语言的观察、模仿再到实践,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。

  ①首先向头脑中输入

  我们会发现,孩子到了一定年龄,就突然会说话了。或者本来只会说些简单的词语和短句的孩子,仿佛在一夜之间语言的表达能力就会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。因此有家长误认为学会说话是自然而然的过程。

  其实这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,孩子所表达的这些东西,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积累起来的,只有前期的积累,才会有后期的语言爆发。如果孩子从来没听到过“吃饭”这个词,他饿了知道跟大人表达吗?

  那位2岁半还不会叫爸爸妈妈的孩子,去医院检查一切正常。其实并不是孩子有生理上的语言障碍,而是因为孩子一直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带,而爷爷奶奶话很少很少,跟孩子之间几乎没有沟通。孩子没有语言的输入,当然就没法输出。

  再比如狼孩,她跟狼群生活在一起,没有听到过人的语言,所以当然不会说人话。

  所以,要让孩子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,需要进行语言的积累。语言积累从出生就开始,准确的说在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,就是所谓的胎教,因为孩子还是胎儿的时候,听力就已经在发育。

  方法很简单:爸爸妈妈平时做任何事情的时候,都可以边做边给孩子描述,这样,孩子耳濡目染,不仅能积累词汇,还能很快理解语言的意思。那么,在日常生活中,当他想要表达同样意思的时候,就能很自如的说出来。

  如果你觉得自己话太少,语言表达能力不强,那么,可以照着书讲故事、念儿歌。故事有情感,儿歌有节奏和韵律感,孩子能从这些感受中理解其中的意思,慢慢的也就学会了表达。

  阅读对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是很有效的方法。小的时候,可以读给孩子听;长大一些了,进行亲子共读;再长大些,引导孩子自己阅读。

  有人说:阅读贫乏的人,一定是语言贫乏的人。就是这个意思。

  ②给孩子语言输出的机会

  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否看到过这样的场景:孩子想喝水,只要指着水杯“啊啊”两声,爷爷奶奶立马把水杯端到孩子跟前。

  分享一个小故事:

  有两个人住在同一个小区10年了,一个是正常人,一个是盲人。他们都住5楼,每天至少都要上下楼梯4趟。

  有一天,问正常人,从1楼到5楼,一共有几级台阶?正常人一脸茫然。

  而问到盲人时,他很清楚的记得是64级台阶,而且只要他走过的地方,他全部都记住了。只是因为他看不见,所以需要通过数台阶数量来判断是否已经到达目的地。

  当一个人,没有迫切需要某一种能力,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,他在这方面的能力就不会得到发展,甚至退化。

  同理,语言表达也是一样的,当她不需要说:奶奶,我要喝水。甚至连“喝水”两个字都不需要说,就能满足喝水的需求时,她就没有了表达的动力,那么,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得不到发展。

  所以,引导孩子清楚的表达出自己的需求,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因素。

  当宝宝指着杯子“啊啊”发声时,可以问问她:

  宝宝,你在说什么?

  你想要什么?

  哦~~你想要喝水吗?

  那你告诉妈妈:喝—水

  第一次孩子还不会表达的时候,可以先给孩子示范。根据孩子的情况从词语到句子,从简单到复杂。

  当孩子知道了如何表达,下一次再想喝水的时候,可以假装看不到他的手势,侧耳去听他说什么,让他知道只有说出来,妈妈才明白。这样引导他一步一步的去表达。

  此外,让孩子复述、讲述故事,讲述一天发生的事情,也能很好的锻炼语言表达能力。

  ③语言游戏

  再介绍一个既有输入又有输出的实操性很强的游戏:传话游戏。

  比如,1岁半的宝宝可以这样玩。

  宝贝,请你去叫爸爸拿一双妈妈的红色袜子,好不好?妈妈的红色袜子。

  然后提前跟爸爸沟通好,引导她把“红色袜子”说出来,爸爸才拿给她。

  这个过程中,他需要听明白你要的是什么,然后为了完成任务,还要跟“不知情”的爸爸表达出来他要的是什么东西,迫使他认真听并记住你说的话。还迫使他把“红色袜子”这几个字说出来,这样爸爸才能明白。

  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听觉、注意力,也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。

  可以根据宝宝的发展情况,来设定所传话语的长度,从简单到复杂,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。

  玩的时候,不要让他觉得大人在考他,假装真的需要他帮忙,这样他的成就感更强,积极性也会更高。

 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也说,少年儿童应该从生活中学习,在做事中去学习,而不是在书本里学习。他认为教育中永远成功的教学方法就是“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,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”。

  如果孩子的发展情况让你焦虑了,与其从别人的安慰中寻找一点心理慰藉,不如行动起来,帮助孩子去发掘她的潜能,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。